盧偉信醫師 - 心與腦的交會站: 憂鬱是病嗎?怎麼來的? WFU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憂鬱是病嗎?怎麼來的?



「盧醫師,我先生真的有生病嗎?他是不是只是太懶散,不夠積極?」
「看起來不是普通的心情波動而已,是有憂鬱症了」
「那他為什麼會得憂鬱症?會不會是他先前工作受到打擊引起的?還是念書時被霸凌過的因素?」


這樣的疑問常常在門診的問診過程出現。是不是疾病,第一步是需要去看看憂鬱的族群,生理系統上是否有出現異狀。研究告訴我們憂鬱症病人的大腦有許多與平時狀態不一樣的地方,例如前大腦的代謝下降,尤其是左腦活性下降,右腦活性上升,甚至是全腦的活性都下降。另外與負向情緒、負向記憶有關的邊緣系統,也可發現葡萄糖的代謝上升。

而大家常聽說的血清素,則是傳統上認為與憂鬱症有關,因為抗憂鬱藥物藉由提升神經間的血清素濃度,可有效治療憂鬱症,而某些降低血清素濃度的藥物則會惡化憂鬱症;自殺傾向的病人曾被發現腦脊髓液中的血清素代謝物濃度降低,血小板中的血清素接受器也減少。值得注意的是,最有名的血清素假說近年遭到挑戰,因為也有許多研究無法發現血清素的異常與憂鬱有關。

以上這些生理功能的變化告訴我們,憂鬱症是一種情緒的症候群,就好像大腦「感冒」了一樣。只是情緒平時也會有正常的波動,一般人有時難以跟憂鬱症區分而忽略掉,因而常被當作一般的心情不好或歸咎病人自己意志力薄弱,而疏忽了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工作受到很大的影響。

憂鬱症的病因通常是「綜合因素」,而不是像 B 肝或是新冠肺炎,只有單一病因(就是那隻病毒引起)。除了上述生理因素以外,常常還有環境、個性、壓力等等的原因,綜合許多原因影響之下而發病。例如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近期的重大生活壓力,也都是憂鬱症的常見病因之一。但無論是否有心理社會因素,一旦進展到憂鬱症,都會產生腦部生理功能的變化而造成身心症狀,干擾正常生活功能。

目前憂鬱症的治療選擇很多,包括藥物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而近來也有新型的大腦刺激術治療,也就是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是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透過磁場活化大腦功能,達到治療憂鬱症狀。可惜的是,一個最新的回顧研究發現,即使是高收入國家,只有不到20%的憂鬱症患者獲得適當的治療[1]。而因為憂鬱症常在每個年齡層都會影響學習、工作、或自我照顧能力,對於個人或家庭的影響很大,不可不慎。因此當感覺情緒不對勁、無法調適、持續很久且影響生活時,最好能就醫評估,及早治療。

參考資料:
[1] Herrman H, Patel V, Kieling C, Berk M, Buchweitz C, Cuijpers P, Furukawa TA, Kessler RC, Kohrt BA, Maj M, McGorry P, Reynolds CF, 3rd, Weissman MM, Chibanda D, Dowrick C, Howard LM, Hoven CW, Knapp M, Mayberg HS, Penninx B, Xiao S, Trivedi M, Uher R, Vijayakumar L, Wolpert M (2022) Time for united action on depression: a Lancet-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ommission. Lancet 399, 957-1022.

盧偉信醫師門診掛號